博士专业
 
  热门信息
 
·博士学科、专业目录
·法律
·法学
·医学
·教育学
·心理学
·管理学
·历史学
·政治学
·经济学
  推荐信息
 
·法律
·医学
·法学
·政治学
·金融学
·经济学
·历史学
·教育学
·心理学
·管理学
博士专业
 
心理学
来源:中国在职博士招生网 时间:2012-12-23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The definition of Psychology is: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an organism's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目前分为七个子领域,分别是:认知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心理学视角、临床心理学视角、行为心理学视角、生物心理学视角、发展心理学视角、特质(人格)心理学视角。

  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的;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编辑本段年表本目录涉及专业领域知识,部分内容存在争议,已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学校心理学在读博士 吴佳驹核实查证。

  查证内容已提供参考资料,点击查看详情。  公元前

  387年 柏拉图支持先天观,认为脑是心理过程的场所。

  335年 亚里士多德 反对先天观,认为心脏是心理过程的场所。

  公元

  1604年 约翰尼斯·开普勒指出视网膜上的成像是倒像。

  1605年 弗朗西斯·培根的《学术的进展》一书出版。

  1636年哈佛学院成立。

  1637年 莱恩·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心身交感论与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的提出者,出版《方法谈》。

  1690年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反对笛卡尔的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坚持心灵的“白板说”,出版《人类理智论》一书,强调经验主义甚于思辨。

  1774年 奥地利内科医生弗朗兹·梅斯梅尔首次利用动物磁性感应(后来被称为通磁术和催眠术)进行治疗。1777年被驱逐出维也纳医学界。

  1793年 菲利普·皮奈尔从法国比赛特尔精神病院的枷锁中释放出首批精神病人,并主张以更人道的治疗方式对待精神病人。

  1802年 托马斯·杨的《色觉论》在英国出版(他的理论后来被称为三色论)。

  1808年 德国内科医生弗朗兹·约瑟夫·高尔提出颅相学,认为人的颅骨形状可以揭示其心理能力和性格特征。

  1834年 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出版《触觉》,书中讨论了最小可觉差与韦伯定律。

  1848年 菲尼亚斯·盖奇由于被一根粗铁棒意外刺穿了大脑而遭受严重的脑损伤,他的智力和记忆未受损,但人格发生了变化。

  1859年 查尔斯·达尔文 的《物种起源》出版,综合了有关进化论的大量前期研究,包括发明“适者生存”一词的赫伯特·斯宾塞的研究。

  1861年 法国医师保尔·布罗卡在大脑左侧额叶发现负责口语生成的重要区域(现在称为布罗卡区)。

  路易斯·巴斯德提出细菌理论。

  1869年 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出版《遗传天长》,宣称智力是遗传的。

  1874年 德国神经病和精神病学家卡尔·韦尼克证明,损伤左侧颞叶的一个特定部位会破坏理解或生成口头语或书面语的能力(现在称韦尼克区)。

  1876年 弗朗西斯·高尔顿创造了“先天与后天”这一措辞来对应“遗传与环境”。

  1878年 斯坦利·霍尔在哈弗大学获得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1879年 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83年 冯特的学生斯坦利·霍尔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

  1885年 赫尔曼·艾宾浩斯《记忆》一书出版,该书总结了他对学习和记忆所作的大量研究,其中包括“遗忘曲线”。

  1889年 法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巴黎大学落成,首届国际心理学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

  1890年 哈佛大学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出版《心理学原理》,将心理学描述为关于“精神生活的科学”。

  1891年 詹姆斯·马克·鲍德温在多伦多大学建立了英联邦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892年 斯坦利·霍尔带头成立了美国心理学会,并担任首届主席。(首次年预算是63美元。)

  1893年 玛丽·惠尔顿·卡尔金斯和克里斯廷·拉德-富兰克林成为美国心理学会首批女性会员。

  1894年 玛格丽特·弗鲁伊·奥什伯恩成为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康奈尔大学)。

  玛丽·惠尔顿·卡尔金斯由于身为女性而被哈佛大学拒绝录取为博士生,尽管 雨果·闵斯特伯格称卡尔金斯是他教过的最好的学生。

  1896年 约翰·杜威发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促进了机能心理学派的形成。

  1898年 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德华·桑代克发表题为“动物的智慧”的文章,描述猫在迷箱中的学习实验。

  1900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这是他在精神分析方面的主要理论著作。

  1901年 英国心理协会成立。

  1905年 爱德华·桑代克提出“效果律”。

  玛丽·惠尔顿·卡尔金斯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首任女性主席。

  伊万·彼得洛维奇·巴普洛夫开始陆续发表关于动物条件反射的研究成果。

  阿尔弗雷德·比奈和西奥多·西蒙在考察巴黎学生的能力和学术进展时发表了第一个智力测验。

  1913年 约翰·华生在发表于《心理学评论》上的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文章中概述了行为主义的宗旨。

  1914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伯特·耶基斯及其同事发明了一套用于评估美国士兵智力的测验题,这增加了心理测验在美国公众中的被接受程度。

  1920年 莱塔·斯泰特·霍林沃斯出版了《低常儿童心理学》,这是一部早期经典著作。

  弗朗西斯·塞西尔·萨姆纳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专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美国黑人。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报告了对一个名为“小阿尔伯特”的男孩进行的恐惧反应训练。

  1921年 莱塔·斯泰特·霍林沃斯因女性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美国科学家》中受到表彰。

  瑞士精神病学家赫尔曼·罗夏发明了罗夏墨迹测验。

  约翰·奥古斯塔斯·拉尔森和伦纳德·基勒发明了多项记录器,又名“测谎仪”。

  1923年 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出版《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1924年 玛丽·科弗·琼斯再次对一个男孩(彼得)进行恐惧反应训练,这是约瑟夫·沃尔普发明的系统脱敏法的前身。

  1927年 安娜·弗洛伊德出版《儿童精神分析技术引论》,讨论了精神分析在儿童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

  1929年 沃尔夫冈·柯勒出版《完形心理学》,对行为主义提出批评,并概述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1931年 玛格丽特·弗洛伊·沃什伯恩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心理学界第一位、科学界第二位和迄今为止最后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科学家。

  1935年 克里斯蒂安娜·摩根和亨利·默里采用主题统觉法来诱导出接受精神分析治疗者的幻想。

  1936年 葡萄牙医生伊格·莫尼兹出版了记录人类首次额叶 白质切断术的著作。

  1938年 斯金纳出版《有机体的行为》,描述动物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路易斯·瑟斯通出版《基本心理能力》,提出七种基本能力。

  乌戈·赛雷蒂和鲁西诺·比尼使用电击法治疗一位病人。

  1939年 戴维·韦克斯勒发表了韦克斯勒-贝尔维智力测验,这是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的前身。

  玛米·菲普斯·克拉克获得霍华德大学硕士学位。她与肯尼斯·克拉克合作,对自己的论文“黑人学前儿童自我意思的发展”进行拓展研究,该研究在1954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引用,作为中止公立学校种族隔离的判决依据。

  加拿大心理学会成立,创立者之一爱德华·亚历山大·博特于1940年出任首届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心理学家提供了许多提高心理学声望和影响力的机会,尤其是在应用心理学领域。

  1943年 心理学家斯塔克·哈撒韦和医师麦金利发表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即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1945年 曾批判过弗洛伊德的女性性发展理论的卡伦·霍尼出版《我们的内心冲突》。

  1946年 本杰明·斯波克的《婴幼儿抚育常识手册》出版,该书对北美洲的儿童抚养方式影响长达数十年之久。

  1948年 阿尔弗雷德·金西及其同事出版《男性性行为》。

  斯金纳出版《沃尔登第二》,是一部描写建立在正强化基础上的乌托邦社会的小说,成为了号召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尤其是公共生活的响亮号角。

  欧内斯特·希尔加德出版《学习理论》,该书成为北美几代心理学学生的必读书籍。

  1949年 雷蒙德·卡特尔发表“16种人格特质问卷”(16PF),即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出版《行为的组织:神经心理学理论》,概述了关于神经系统运行机制的颇有影响的一套新概念。

  韦克斯勒发布第一版韦氏儿童量表(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1]。

  1950年 所罗门·阿施发表线段长度判断中的从众效应研究。

  1951年 卡尔·罗杰斯出版《来访者中心治疗》。

  1953年 尤金·阿塞瑞斯基与纳撒尼尔·科莱特曼描述了睡眠过程中发生的快速眼动(REM)。

  珍妮特·泰勒在《变态心理学杂志》上发表“显性焦虑量表”。

  1954年 亚伯拉罕·马斯洛出版《动机与人格》,他在书中阐述了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的动机层次,即 马斯洛金字塔。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詹姆斯·奥尔兹和彼得·米尔纳阐述了老鼠对施与其下丘脑的电刺激产生的奖赏效应。

  戈登·奥尔波特出版了《偏见的性质》。

  1956年 乔治·米勒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题为“不可思议的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性”一文,他在文中为研究记忆的学者们创造了“组块”一词。

  1957年 查尔斯·菲尔斯特和斯金纳出版了《强化的程序》。

  1959年 埃莉诺·吉布森和理查德·沃克发表“视崖”,报告了他们对婴儿深度知觉的研究。

  哈里·哈洛发表一篇题为“爱的天性”的文章,概述了他对猴子的依恋行为的研究。

  劳埃德·彼得森和玛格丽特·彼得森在《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个别言语项目的短时保持”,突出了复述在记忆中的重要性。

  约翰·蒂伯特和哈罗德·凯利的《群体社会心理学》出版。

  1960年 乔治·斯珀林发表“短暂视觉呈现中的信息获取”。

  1961年 杰罗格·冯·贝克西凭借在听觉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戴维·麦克莱兰的《成就社会》出版。

  1962年 杰罗姆·卡根和霍华德·莫斯出版《从出生到成熟》。

  斯坦利·沙克特和杰罗姆·辛格发表了支持情绪二因素论的研究成果(刺激导致唤起,主观情绪依赖于标定刺激的方式)。

  1963年 雷蒙德·卡特尔区分了液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态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顺从的行为研究”。

  1965年 罗伯特·扎伊翁茨的“社会助长”发表于《科学》杂志。

  1966年 南希·贝尔成为首位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女性。

  杰罗姆·布鲁纳及其在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的同事出版了《认知发展的研究》。

  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森在《人类的性反应》中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艾伦·加德纳和比阿特丽克斯·加德纳在位于里诺的内华达大学开始教一只小黑猩猩学习手语。

  戴维·格林和约翰·斯威茨的《信号检测论与心理物理学》出版。

  朱利安·罗特发表了对控制点的研究,即控制点理论。

  1967年 乌尔里克·奈什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促使了心理学避开行为主义、导向认知过程的研究。

  马丁·塞利格曼和史蒂文·梅尔发表对狗进行的“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成果。

  1968年 理查德·阿特金森和理查德·希夫林发表了他们极具影响力的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包括感觉记忆(SM)、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尼尔·米勒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描述自主反应中的工具性条件反射的文章,掀起了对生物反馈的研究热潮。

  1969年 阿尔伯特·班杜拉出版《行为矫正原理》。

  乔治·米勒发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就职演说:《促进人类幸福的心理学》,他在其中强调了“推广心理学”的重要性。

  1971年 肯尼思·克拉克成为美国心理学会首位黑人主席。

  阿尔伯特·班杜拉出版《社会学习理论》。

  艾伦·佩维奥出版《表象与言语过程》。

  斯金纳出版《超越自由和尊严》。

  1972年 埃利奥特·阿伦森出版《社会性动物》。

  弗格斯·克雷克和罗伯特·洛克哈特在《言语学习与言语行为杂志》上发表《加工水平:记忆研究的框 架》。

  罗伯特·莱斯科拉和艾伦·瓦格纳发表了有关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的联合模型。

  美籍亚裔心理学会成立。

  1973年 行为研究学者卡尔·冯·弗里施、康拉德·洛伦茨以及尼古拉斯·廷伯根凭借他们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1974年 埃莉诺·麦科比和卡罗尔·杰克林出版《性别差异心理学》。

  1976年 拉尔夫·纳德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受邀发表了“让心理学走进消费者运动”的演说。

  桑德拉·伍德·斯卡尔和理查德·温伯格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被白人家庭收养的黑人儿童的智商测验进展”。

  1978年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凭借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开拓性研究赢得诺贝尔奖。

  1979年 詹姆斯·吉布森出版《视知觉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出版《目击者证词》。

  1981年 埃伦·兰格成为首位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终身职位的女性。

  戴维·胡贝尔和托斯滕·威赛尔凭借对视觉皮质单细胞(等同于特征觉察器细胞)记录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罗杰·斯佩里凭借对分裂脑病人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1984年 美国心理学会开创第44个分会(关于男女同性恋问题的心理学研究)。

  1986年 罗伯特·斯滕伯格发表《智力的应用》,在其中提出了智力的三元论,即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1987年 伊丽莎白·斯卡伯勒和劳雷尔·弗罗默托出版《未为人知的生活:第一代美国女心理学家》。

  盐酸氟西汀被用于治疗抑郁症。

  密歇根大学的威尔伯特·麦基奇获得第一个由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教育与培训心理学杰出事业贡献奖。

  1988年 美国心理学协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成立。

  1990年 斯金纳获美国心理学会第一个终身杰出贡献奖,并发表了他的最后一篇公开演说:“心理学能成为心理的科学吗?”(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86岁。)

  1991年 “提高大学生心理学教育质量”全美大会在马里兰州的圣玛丽学院举行,与会者的建议为心理学的很多教学计划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变革。

  马丁·塞利格曼发表《习得性乐观主义》,预示了“积极心理学”(成功心理学)运动的到来。

  1992年 “中学心理学教师”(TOPSS)作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一个分会成立。

  约 3 000 名美国中学生接受了首次心理学升级测验,希望藉此可以在中学后期免修心理学的入门课程。

  1993年 心理学家朱迪丝·罗丁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长,成为常春藤联盟学校的首位女校长。

  2002年 新墨西哥州率先允许有资质的临床心理学家就某些特定药品开处方。

  首届国际教育心理学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威尔伯特·麦基奇和查尔斯·布鲁尔为主题发言人。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凭借对决策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2]

  发展简史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85)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渊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春秋时期的孔子 (公元前 551-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的观点,已蕴含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 313-238)关于“形具面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之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而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Democritos,公元前 460-370)用原子论解释心理现象,认为感觉是原子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并与感觉器官接触的结果。柏拉图(Plato,公元前 460-370)关于人性的思考引出人的行为的三个来源:欲望、情绪和知识,并提出灵魂先于身体且独立于身体的身心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30)写的《灵魂论》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但心理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始终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是哲学家、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897年冯特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理现象,坚持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进行了数十年的争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国内心理学和催眠学研究工作者曹剑韩提出大脑运作理论,为心理展现逻辑带来较好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3]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1、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

  (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individual 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个性调控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控制和调解。它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个人藉以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进行认识、评价、控制、调解,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个性心理结构系统。

  2、从心理的意识维度上划分

  (1)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

  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心理学进展

  [4]《心理学进展》是一本关注心理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由汉斯出版社发行。主要刊登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了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心理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研究范围:

  认知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

  · 心理统计与测量

  · 发展和教育心理学

  · 医学与临床心理学

  · 心理病理学

  · 人格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 法制心理学

  · 心理咨询与治疗

  · 心理学教学改革

  研究类型

  1、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

  纵向研究

  longitudinal method,也叫追踪研究,它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贝雷(N.Bayley)以61个初生婴儿为对象,以智力发展为研究主题,从1929年开始长达36年的追踪观察研究,取得了人类智力发展方面的许多重要成果,即著名的柏克成长研究(Berkeley Growth Study),可谓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之一。

  纵向研究在规定的时期内对同样对象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进行反复测查,因而能详尽地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具有很高的连续性。但周期较长,易受社会环境的变动影响,被试样本也易减少,且测量的数据也易因反复测量而影响被试情绪,造成准确性下降。

  横向研究

  cross-sectional method,也叫横断研究,它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例如,要了解10-1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可以同时对10岁、12岁、14岁、16岁四个年龄组个体进行测试,比较研究。这种研究类型省时间,但比较粗糙、不够系统、不能全面反映问题。

  纵横研究

  也有人称之为“动态”研究,它是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灵活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

  2、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划分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method,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采取纵向的追踪方式,如我国早期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的孩子出生后808天的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有些个案研究并不采用追踪方式,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实验研究。它能对被试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的考察,但被试太少,影响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成组研究

  group study method,是对一批被试进行研究。从统计学的角度,一般以30名被试的小样本组为下限。该研究取样较多,可以作统计处理,科学性较强,代表性也较好,只是不便于个别深入研究。

  个案-成组研究

  是将上述两种研究类型结合起来的研究。

  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手段,包括仪器和工具的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从观察的时间上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前者是观察被试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后者是重点观察被试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现;从观察者身份上划分,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前者是观察者主动参与被试活动,以被试身份进行观察,后者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试活动,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观察;从观察的场所上划分,可分为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和人为场所的情境观察。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带有被动型。另外,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精确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为了克服观察法的弱点,就出现了有控制的观察,即实验法。

  实验法

  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实验室实验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2.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程。

  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测验法

  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

  个案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上述常用的几种外,还有内省法(自我观察)、思维法、临床法、模拟法、日记法等。

  研究任务

  描述心理事实

  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这涉及到大至对整个心理现象、小至对某一具体心理现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现象的说明,即揭示某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一方面,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它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上的研究。前者研究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结构组成成分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后者研究心理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指导实践应用

  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例如,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各种心理现象表现的情况,研制各种测试量表,藉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研究原则

  客观性

  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起心理的各种刺激时客观的,心理的各种行为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身体的动作,变化等也是客观的。我们在观察和实验设计、收集各种数据材料、分析整理记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比学坚持客观性原则,不能主观臆测, 不能暗示,不能虚构。

  发展性

  心理现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必须遵循发展性的原则,不仅要看当前的心理活动特点,还要看到心理发展变化的方向,绝对不能把心理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因各种因素长期影响而发生变化。

  实践性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而且需要在各种实践中进行;既要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应用的研究。[5]

  系统性

  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应该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伦理性

  对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应当符合社会和生命伦理的要求。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因此,任何心理学研究都不得为了获得研究资料,而对被试施加对其身心健康和以后发展有不利影响的处理,也不得在未经被试允许的情况下,把被试的任何档案资料公布或供给其他人使用。

  学科性质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的主题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同一;从心理现象的内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同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同一。

  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所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 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后来,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凯达洛夫时科学三角形做了补充(如右图)。他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了思维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提供分享和解决问题独特视角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金融学博士|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会计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心里学博士|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其它博士

 

 

关于我们 – 网站广告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c) 2010-2012   www.prcedu.org   中国在职博士招生网版权所有

感谢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支持  京ICP备12009768号-1

客服系统